本參加苗栗巨足3月29日的霞喀羅大山一日行因雨取消,自己跑去馬崙山一日遊。30日一早看氣象報告還不錯,加上已熟讀前人登山資料,乃決定獨闖霞喀羅。沒想到不知竹122縣道的桃山隧道施工交通管制,在42.5K處經管制人員指點繞道白蘭部落,再下切土場接回清泉,一路在陌生的狹小產業道路上盤升,好濃的霧,視線大約十幾公尺左右,越開越怕,就像霧裡迷航般,還好在仔細看路標之下總算安全下切到122縣道的土場,管制口立了一面交通管制告示牌,記好時間,免得下山時又遭逢管制。折返到清泉,過清泉大橋之後右上,往石鹿部落沿產業道路行約13.7公里到達霞喀羅古道口停車,整裝後太陽出來了,看來今天是來對了。
霞喀羅古道:
霞喀羅古道約在大正九年(西元1920年)所開築,又稱石鹿古道,位在新竹縣南端被稱為後山的區域,蜿蜓在霞喀羅大山北端的林間谷地中,橫跨新竹縣五峰鄉的清泉與尖石鄉的秀巒之間,豐富的歷史人文、美麗的山林風光,深秋時的楓紅,都吸引無數山友前往欣賞,是昔日兩地泰雅族人往來的一條社路。
日據時期,日本人為討伐附近的泰雅族人,沿著古道進入山區後,在沿線設立砲台和派出所並修築戰備道路,以監控泰雅族人的行動。光復後,成為林務局的造林及伐木道路。民國九十一年,政府推動「國家步道系統建置發展計劃」,選定霞喀羅古道做為第一條國家示範步道,起自清泉的石鹿,迄於秀巒的養老,全長23公里,共經過田村台、松下、楢山、朝日、柘楠、白石、見返、馬鞍、武神、栗園等10座駐在所。
霞喀羅(Syakaro)一詞,在泰雅族語是「烏心石」的意思,因為這片頭前溪的上游流域盛產這種材質堅硬的樹木,約在兩百五十年前有一支泰雅族人從尖石鄉遷入當地,便以此為棲身之地,並用來為部族命名。
霞喀羅大山:
霞喀羅大山海拔2234公尺 ,又稱石鹿大山,山頂立有一顆三等三角點,編號6240號,另有一顆山字森林三角點及頭前溪保護區界碑。霞喀羅大山是兩支泰雅族群的獵場分界,同時是東邊的薩克亞金溪與西邊的霞喀羅溪兩流域的分水嶺。
霞喀羅大山的登山口位於霞喀羅古道清泉端古道入口3公里 處,由此處登山爬昇220公尺 ,來回約一小時左右。
霞喀羅大山(From 霞喀羅古道口)
霞喀羅古道口東南展望
雲海
步程:
10:25 步道口出發(標高1629公尺)。
霞喀羅古道口
霞喀羅古道
10:49 羅山林道岔路,左往羅山林道,建有一間中看不中用的美觀廁所,取直行。
霞喀羅古道
雲海
雲海
10:52 田村台駐在所,是霞喀羅古道上最大的駐在所遺址,標高1718公尺,里程1.3K。
田村台駐在所:
大正九年(西元1920年)後,此地成為甚具關鍵的戰略要地。大正十一年時(西元1922年),日人在此設置了「田村台駐在所」,並在其西側小丘上設置了四門大砲。大正十四年(西元1925年),更從此地往南開鑿綿長的「鹿場連嶺警備道」,由於佔地甚廣,沿線各駐在所員警經曾來到田村台參加劍道比賽,在昭和年代,此地更成為山野調查與登山健行所必經休憩的重要轉驛站,並設有「酒保」供應所需糧食、煙酒等生活物資;可想當年的絡繹景象。時至今日,因柳杉林遮蔽了部分遺址,但保留存的大門坡道,右砌下駁坎,方正拓平的寬闊基地,西側山丘遺留的夯牆石階,東側緩坡間戰壕遺跡等,仍能讓行履至此的遊客遙想當年的情景。
歷史課
警察生命線:
田村台附近所看到的杉木電話線桿,在日治時代為沿線各駐在所間重要的聯繫工具,是日本警察的生命線。當時警察為避免線路遭原住民破壞,以硬度較高的鍍鋅鋼線做電話線,並隨時巡查線路維持暢通,以為駐在所間戰備支援聯繫。
霞喀羅古道
霞喀羅大山(From 霞喀羅古道)
11:46過了一鞍部,再經過3K後到達霞喀羅大山登山口(古道3.1K處,海拔1977公尺)。先上一段陡坡後再沿稜緩上,腰繞過一段劍竹坡後即抵山頂。
霞喀羅大山登山口
霞喀羅大山登山步道
光
趁隙而入
12:22 登頂霞喀羅大山,標高2234公尺,有一顆6240號三等三角點、一顆森林三角點及台灣省政府民國72年頭前溪保護區界碑,山頂四周樹林圍繞無展望。
霞喀羅大山頂
霞喀羅大山三石並立
霞喀羅大山三等三角點(#6240 Elev.2234 m)
霞喀羅大山頂
12:40 下山
13:08 返抵登山口。
落英猶存
阿里山五味子(花)
舌根草
白刺蔥(鳥不踏)
台灣黃堇
台灣堇菜
阿里山卷耳
日本商陸
黃鵪菜
華八仙
馬鞭蘭
烏皮九芎
青牛膽(斑花青牛膽)
蓬萊天南星
14:37 回到霞喀羅步道口,簡單用餐後開車下山。途中遇台中大里社區大學的一位陳先生及兩位小姐來勘查路線,閒聊後繼續下山。到清泉才三點多,順便參觀張學良及三毛故居後,到溫泉區泡泡腳,剛好趕上五點的道路開放時間回家。
清泉溫泉泡腳池
張學良故居
張學良將軍民國35年(1946)到48年(1959)間,在林密山高的清泉(舊稱井上溫泉)渡過13年的幽居歲月。他平易近人的作風,以及他 和趙一荻 小姐的堅貞愛情,為在地原住民津津樂道。
張學良原故居地位於清泉大橋北側,於民國52年葛樂禮颱風時衝毀,目前因受限於土石流敏感區暫時無法原地興建,故於大橋南側參照故居相片重建,而於97年12月開放參觀。開館以來,吸引蠻多遊客參觀。張學良故居是以檜木打造,佔地約50坪,內部有老照片、幽禁示意圖、年表等。
張學良故居遺址
張學良故居遺址
仿建張學良故居
仿建張學良故居
仿建張學良故居
三毛夢屋
三毛與清泉部落的結緣是因翻譯丁松青神父著作的「清泉故事」一書,而到部落探訪久違的丁松青神父,原本只打算短暫停留的三毛卻喜歡上清泉部落的幽谷夢境之美,而與清泉部落結下情緣。
三毛本名陳平,暱稱Echo,籍貫浙江省定海縣,出生於1943年3月26日,除了寫作外,當過英 文 老師、當過導遊,曾在文化大學德文系、哲學系任教,80年代在文化大學教授「小說創作」、「散文習作」課程。但卻在醫院以絲襪自縊身亡,享年48歲。
三毛故居
留言列表